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

1-1古蜀帝王之蠶叢篇


1-1古蜀帝王之蠶叢篇

歷史文獻中與蠶叢有關的記載
《蜀王本紀》:
蜀之先,稱王者有蠶叢、柏濩、魚鳧、開明。是時人萌椎髻左衽,不曉文字,未有禮樂。
從開明已上至蠶叢,積三萬四千歲。御覽引作凡四千歲。
蜀王之先名蠶叢,後代名曰柏濩,後者名魚鳧。
此三代各數百歲,皆神化不死。其民亦頗隨王化去。
《華陽國志·蜀志》:“有蜀侯蠶叢,其目縱,始稱王。死,作石棺石槨,國人從之,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。”

為何我敢說「蠶叢」就是山海經的「燭龍」,就常理推斷,只是因為不同的紀錄員,對其看到實體景象或外星人播放的DVD描述與解讀之不同罷了!再來讓我們看《山海經》對燭龍的描述。

山海經·大荒北經》:「西北海之外,赤水之北,有章尾山。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正乘,其瞑乃晦,其視乃明,不食不寢不息,風雨是謁。是燭九陰,是燭龍。」

在原著的第六章有專門討論到燭龍與燭陰,燭龍代表著核能發電廠,而燭陰則是代表著能發電廠輸配線路與控制室。蠶叢與燭龍都有一種相同的特點,那就是「縱目」,然而,為什麼蠶叢、燭龍眼睛跟正常人不一樣,不是橫向排列,而是直向排列呢?很簡單,因為他們不是人,而是神!
從原著與遠古外星人的觀點來看,當時的山海經記錄員是看著記錄片DVD做抄寫的,若是像揚雄、常璩這兩位沒看過的作者,所搜集到的第一手田野資料,就是各蜀國民族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,若是很多地方的人民都指著相同的神話故事,那麼就表示他們的祖先,曾經見到過類似《山海經》所出現過的神與帝。
當我思考到這裡時,沒有第二句話,我在google後,突然得到了靈感,請大家看以下圖1-1-1,這是一張夜間的核電廠照片。


1-1-1
1-1-1核電廠反應爐的夜燈來看,是否真如《華陽國志》的「縱目人」與《山海經》所說的「西北海有神,直目正乘」呢?而且還巧合的是,我們的核一到核四,不都蓋在海邊嗎!凡是蓋核電廠,就一定需要海水來來對發電機組降溫,不是剛好印證了「海神」嗎!然而,為何古蜀人稱核電廠為蠶叢呢?
請讀者先模擬腦力退化至3000年前的古人來看遠古外星人所製作的Discovery頻道,若您是古人、又被黃帝外星人選作是是史官的記錄員,你會對片中神奇的景像如何記錄呢?會不會是賈伯斯臨死前所說的WowWowWow!呢?我大膽地推測古人對當時象徵代表地區最大的「建築物」,即為官員所駐之地,若以當時的建築物來講,可能核電廠是最醒目的建築物,故稱為「帝」、「王」、「候」。由圖1-1-1遠遠的看,反應爐的外觀真的就像蠶繭一樣,圓圓胖胖的!而「蜀」字自古而來的象形就是由「蠶」簡化、演化而來的!若當時的蜀地反應爐林立,數量眾多,看起來非常壯觀,就像一叢一叢的蠶樹林一般,故稱為「蠶叢」,所以「蜀國」即「蠶國」可見此地之前常有許多核電廠駐紮地!
然而縱目,為何要縱目,而不「橫目」呢?其中的「直目正乘」,會不會是莫非是指核電廠反應爐上的夜燈呢?本人認為除了照明的功能之外,最重要的還是是「導航」的功能,主要是因為當時地球沒有文明,而反應爐又非常巨大,倘若被航空器或船艦撞上核電廠的話,那就不得了啦!車諾比核災的事件可能會重演。此外,我會肯定「蠶叢」是核電廠的原因,是因為那些年,我們一起玩過的PC game - 終極動員令,盟軍蓋了基地,蓋了電廠,才有了電,有了充足的電,才可以建設、發展、產兵!不是嗎?將「蠶叢」擺在蜀國上古的「第一帝」,其實也較符合文明發展的順序。
還有,我們也知道,眼睛總是一對的,請見下圖1-1-2與圖1-1-3
若古人從上而下俯視,將電廠看成臉,凸起來的反應爐看成眼,是不是像展場裡的凸眼的三星堆面具呢(1-1-4)

1-1-2
1-1-3





 
1-1-4

不過這個凸眼面具,還有另一層意思,這裡我模仿寶傑哥先賣個關子,從象形及會意來探討這個「蠶」字!在了解「蠶」字這個涵意之前,讓我們先來複習老祖宗造字的幾項原則:

象形:象形者,畫成其物,隨體詰屈,日月是也。
指事:指事者,視而可識,察而見意,上下是也。
形聲:會意者,比類合誼,以見指撝,武信是也。
會意:形聲者,以事為名,取譬相成,江河是也。
轉注:轉注者,建類一首,同意相受,考老是也。
假借:假借者,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,令長是也。

這六種造字方式,源自於古老的《周禮》,後由漢代學者整理此六法造字法則並沿用至今,中國字更被世界認為最有系統的造字法之一,以下我將利用這幾種方式分析古字「蠶」的由來。

在分析「蠶」字之前,本人要請大家先回憶原著裡的第二十五章,黃帝時期的亞洲(p450)地理提到,當時的四川盆地是被淹在水裡的,唯一把四川的水排掉的方法,就是將圍繞著四川盆地的山脈打開一個缺口。把缺口打開口,讓水流出去,中國能利用的土地就愈來愈多了!我們可以先假設,那時的中國,(當時的四川盆地還淹在水裡),三星堆文明的發源地不在四川,而是於洪水退了之後,從青康藏康高原與雲貴高原遷徒下去的。

然而,問題來了?這麼大的一個工程,能源、電力從哪來呢?沒有第二個答案,就是從叢而來的,既是從核電廠而來,我們一定不能放過對核能發電的研究!首先,讓我們先來探討核能發電的過程。
在此若您不是台電員工或者曾對電學有接觸的讀者,本人建議您不妨先參如下的網址,用動畫及影像輔助更易了解核能發電的原理。

核電廠的動畫
核能電廠- 結構與反應爐 Fission Reactor Structure


圖1-1-5

在看完栩栩如生的影片後,由本人做個總結,首先如圖1-1-5所示,我們必須將二氧化鈾的燃料丸放入鋯合金管內,製成「燃料棒」,多個「燃料棒」合在一起就成了「燃料束」透過壓力槽的加溫,使鍋爐裡的水沸騰,進而產生水蒸氣以推動汽輪機,汽輪機再帶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壓,透過輸電系統、配電系統、降壓後送至用戶端,如下圖所示為一基礎的核電設施結構圖1-1-6,節錄自影片內容。

1-1-6

如下圖1-1-7所示:現在我列出蠶的古字(節錄自漢典網站)與蠶的部首
 蠶字

1-1-7
然後分成三個部份!

第一個部份,就是旡,《說文》裡有提到,旡即是胃裏的氣體從嘴裏出來,並發出聲音,即打嗝的意思。我相信古人是有看過類似如網址上所指的動畫的,若您能想像將蒸氣產生器想像成人的胃,在您打嗝時,就好比有氣或氣泡從胃裡被擠出來,有如蒸氣產生器中的水不斷地被加熱,氣泡從鍋底浮上水面,體積由小漸漸變大,最後形成了水蒸氣,成為推動汽輪機的動力來源。由於當時史官記錄員可能無法解釋這種物理現象,因此先暫用旡字來表示其中的意涵。
再來,吾人可從象形觀之,似乎也有點像圖1-18中的壓力槽設計,好似兩支燃料束並在一起的樣子。


1-1-8

接下來,第二部份,如1-1-9所示,讓我們來看「蠶」字體最下面的䖵部,《說文》解字到䖵為「蟲之緫名也」,二蟲爲、三蟲爲蟲、之言昆也,蟲之言衆也,古切,之屬皆從,讀若昆。即我們現在稱之的「昆蟲」,即為「眾多的昆蟲」之意。另一方面,我們由原著知道,山海經裡所謂的「蟲」與「蛇」,主是要用來借代為輸電或燃料的管路或線路,對於1-1-6而言,我們若把核電結構中,升溫主迴路與降溫主迴路考慮進去,不就剛好是兩條蟲嗎?況且這兩迴路的形狀,不也似接近如1-1-9的樣子嗎!
 


1-1-9

最後,圖1-1-7蠶字第三部份是中間的「曰」字如1-1-10,在原著有提到,「昌意」是一個發動機或電動機,如您是電子科或電機科的老師,用象形的方式一定不難猜到,這個「昌」字的上下兩日,一個是指定子,一個是指轉子。同樣的,我也認為這個中間的曰字是用來借代汽輪機的發電模組,凸出來的那條線是當作輸配線路使用。而圖1-1-10凸出像羊角的部份,則可視為連結至中間的「曰」字發電機的循環水路


1-1-10

若我們將以上三項整合在一起,您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組合,如下圖1-1-11所示。

1-1-11

最上方旡旡如上圖左邊是壓力槽機組的化簡
中間是類似像昌意的汽輪機與發電機,用一個曰代替,凸出去的那一點就像是輸電幹線
中下方的那兩點像羊角則像是代表循環水路
最下方的兩虫代表彎彎曲曲的主幫浦迴路與冷凝器副迴路(可參考以下壓水式核能發電動畫)


因此,本人推測「蠶」的古字,最早應不是用於表示昆蟲,而是在黃帝離開地球後,古人們用來借代的,可試著想像核電廠是個大蠶繭,抽出的絲就像輸配線路一樣,若利用「蠶絲」將所有的核電廠的電網整合在一起,不就活像是個「蠶」的翻版嗎?

《山海經之海外北經》
拘纓之國在其東,一手把纓。一曰利纓之國。
尋木長千里,在拘纓南,生河上西北。
跂踵國在拘纓東,其為人大,兩足亦大。一曰大踵。
歐絲之野大踵東,一女子跪樹歐絲。
三桑無枝,在歐絲東,其木長百仞,無枝。

在原著裡提過,「歐絲」可借代為衛星與地面站的無線通訊;於黎小姐的觀點而言,「尋木」、「跂踵」、「歐絲」、「三桑」是構成一組高壓輸配電系統的各項元件。同樣地,古蜀的祖先,會不會以相似的方似來稱呼由核電廠輸配電的線路為「歐絲」呢?古人是否對現代的輸配電線與輸配電塔借代為蠶絲與桑樹的形容呢?對照尚未校正的古中國地圖(詳見原著P450),四川當時在青康藏高原的東北方,若蜀王「蠶叢」在此,是符合「海外北經」的位置的。

由於開明之前的帝王,皆是以鳥類為稱,表示四川盆地應該還是淹水的,直到核能發電廠「蠶叢」起動後,才可以通電,讓所有的工廠機器開始運轉,有了這些能運轉的工廠,就可以生產各式航空器與船艦,是故各項開採礦產、治水等工程就能迅速起動,我們的老祖宗 - 黃帝一族才能開始「製造」並「傳播」中國人類的文明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