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

1-3古蜀帝王之魚鳧篇

1-3古蜀帝王之魚鳧篇

承前篇1-2,鯀船於鑿山的工程中,扮演了極重要的關鍵,然而本人認為除了「鯀」對鑿山工程功不可沒之外,還須配合「魚鳧」這項機具才可完成這項偉大的任務。以下為與古蜀先王「魚鳧」相關的記載:
《蜀王本紀》
蜀之先,稱王者有蠶叢、柏濩、魚鳧、開明。
蜀王之先名蠶叢,後代名曰柏濩,後者名魚鳧。
魚鳧田於湔山,得仙,今廟祀之於湔。時蜀民稀少。
《華陽國志》
次王曰魚鳧。王田於湔山,忽得仙道。蜀人思之,為立祠〔於湔〕。

乍看之下,《華陽國志》對魚鳧的記載,似乎還是直接從《蜀王本紀》裡引用過來,可見歷史對魚鳧的紀錄甚少,我們從以上古籍只能知道,「魚鳧」是繼蠶叢、柏濩後的帝王,並在湔山得道成仙。然而,愈是資料愈少的記錄,愈是有探究的必要,因此本人在此繼續沿用原著的「現代科技」觀點,來探討何謂古蜀第三個帝王-「魚鳧」。
首先,吾人必須徹底了解魚鳧這種動物的習性,進而推測它是屬於何種機械。就「魚鳧」顧名思義來說,牠不過只是種常見的「鴨」,又怎會成為帝王的年號呢?以下是《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 》對「鳧」字的解釋:
舒鳧,鶩也。釋鳥曰。舒鴈,鵝。舒鳧,鶩。內則注同舍人,李巡雲。野曰鴈。家曰鵝。野曰鳧。家曰鶩。按野曰鴈,鳧。而畜於家者曰舒鴈,舒鳧。是爲鵝,鶩。舒者,謂其行舒遟不畏人也。詩弋鳧與鴈。以及他言鴻鴈鳧鷖。皆謂野鳥。非舒鳧,舒鴈也。大雅傳曰。鳧,水鳥也。鷖,鳧屬也。然則說文於鳧下舉舒鳧。葢謂統言可不別。但雲舒鳧,則固析言之矣。尋許意不以鳧入鳥部而入幾部。從幾鳥。幾亦聲。各本作從鳥幾聲。古音葢在四部。由以上段玉裁的解釋,「鳧」即水鳥之意,鳧,鶩也。
《說文》對鶩之俗謂稱為「鴨」,後衍生為一般常見的鴨子,從鴨子的特徵來看,牠具有有長長的嘴,可從水中咬住獵物,腳爪上有蹼,可以滑水、也可以固定在水面上覓食,身體圓扁。其中一些野生品種還能作近距離的飛行,有些成為家畜的品種卻不行,因此「魚鳧」是否能飛,尚無明確證據,故在此暫不討論。

圖1-3-1:鳧(甲骨文)


圖1-3-2:鳧(小篆)

圖1-3-3:(甲骨文)

從甲骨文來拆解,可以發現「鳧」好似一隻鳥站在「几」上,又因「几」為小桌子之意,如圖1-3-4:所示,故本人將「鳧」字理解為 站在小桌子上的鴨子。
圖1-3-4:「几」字示意圖



但是「站在小桌子上的鴨子」又能代表什麼呢?在網路上搜尋了許久,突然有張明代工藝品的圖片(1-3-5),深深吸引了我,這件代表作的全名為「明代掐絲琺瑯鳧式爐」。


圖1-3-5 :明代掐絲琺瑯鳧式爐

由上圖可看出,此工藝品為求放置平穩,特別在鴨掌下製作一精美的小圓几,然而此舉卻不禁讓我想起,古人將几字置於鳥字之下成為「鳧」字,是否有特別的用意呢?古人造字可不是空穴來風啊!他一定是見種實物才造成字的,而我所關心的,是鳧底下的几,是否具有「支撐平穩」的功能呢?
這不禁讓我回想起原著所記載的各項鳥類,大部份都借代為航空器,但其中一種具備浮筒的水上飛機,其「浮筒」比較符合「几」字於水上「支撐平穩」的意涵,唯一較難符合的,是航空器較沒有像鳧鴨長長的脖子,因此本人比較傾向朝治水機械方面去思考。
直到有天,本人於服務的機關開始進行電梯工程的營建,在開始打地基之前,必須先使用「挖土機」(圖1-3-6)整地。在看到挖土機後,本人開始懷疑,若要像鳧鴨長長的脖子的工程器械,非「挖土機」莫屬了!若將「挖土機」與「浮筒」兩者結合,不正就是「治水機械」了嗎?突然間好似矛塞頓開的我,果然在網路上找到神似魚鳧的「水上兩用挖掘機」視頻,如下圖所示。
















圖1-3-6:挖土機

視頻: 水上兩用挖掘機施工現場




「水上兩用挖掘機」也可簡稱「浚挖船」,隸屬大型挖土機,將原車身裝至船體上(即是「几」字所代表的「支撐平穩」功能),便可靈活地在水上操作挖掘,用於清除河川湖泊水庫淤泥與任何大型水上作業。

1-3-1:「魚鳧」與「浚挖船」特徵特性比較表
魚鳧()之特徵
浚挖船之特性
符合程度
長脖子
機械手臂
相似
鴨嘴
挖土勺鏟子
相似
扁平身軀
上半部車身結構
相似
鴨掌與蹼
下半部船體結構
相似
翅膀 (能飛或不能飛)
飛行功能視需求而定
稍微相似

由上表可知,「魚鳧」若不是古蜀人的帝王,那麼極可能是配合大禹治水的工程器械;若「魚鳧」是浚挖船,專門用來清除淤泥的,那麼吾人可以猜想當四川盆地的海水全被引至南方後,所露出的成都平原應是一片「淤泥平原」,欲使「淤泥平原」變成「天府之國」的沃土,除了清淤之外,還要進行完整的淤泥改質與再生利用之工程(成大郭文毅與黃忠信教授亦致力於此項研究),如下圖所示為淤泥處置流程圖。

1-3-7 淤泥處置流程圖

經由以上的各項論點,本人認為「魚鳧」是繼「柏檴」之後,用來執行「四川成都平原工程」計畫的工程器械 - 浚挖船。當然,對於了解「魚鳧」,我們還有另一個需討論的重點 - 「湔山」,因「魚鳧」不只曾於湔山田獵,還於湔山成仙,這個湔山,倒底是什麼山?
《華陽國志校補圖注》作者任乃強先生曾對「湔山」做了詳細的描述,湔山臨近彭縣,為成都西北方的一座城市,對照現今的google地圖,彭縣現成為成都西北方的彭州市,而都江堰就在彭州市的西方。古時的澗水,就是今彭州市北海窩子河,現稱海窩子鎮,距離彭州市西北四十里,於今丹景山附近


1-3-8:










1-3-9:
成都平原西北方從丹景山至丹景山西南一帶,此兩處是古蜀人治水的最佳證據。若「魚鳧」在「湔山」田獵,那什麼是魚鳧的物呢?肯定不是在田野間打獵或是補魚,補的則是淤泥、或是被江水衝下來的碎石,並將這些淤泥碎石運至他處,成為新生地或為建築的材料,目的則是要進行一項偉大河道工程 - 都江堰。

一談到都江堰,非談到監造者李冰不可,但請允許我賣個關子,本研究將會在第五位蜀王開明談到他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